陕西省地跨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自然不缺少鸟类集结地和候鸟停歇地。
如果在省内推荐一处观鸟的去处,我会首选神木,那儿有遗鸥和红碱淖。
遗鸥是鸻形目鸥科渔鸥属的中型水禽,是最晚被人类认识的鸥鸟,进入人类视线不足100年,被系统研究仅在最近40年内。1987年,中国科学家在国内首次发现遗鸥繁殖地。2000年,王中强在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陕西省神木市红碱淖发现遗鸥。目前,遗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名录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遗鸥翱翔红缄淖 王中强摄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地的东南缘,湖水面积37.1平方公里,有7条入湖的季节性河流,是候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停息地。红碱淖湿地于2023年11月入选我国第一批《陆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人云“陕西省的地形轮廓神似一尊兵马俑”,红碱淖便是这尊英武兵马俑额头上的蓝宝石珠饰,使得内陆省陕西显得顾盼神飞、神秘神奇,在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带熠熠生辉。这块“蓝宝石”是神木市境内气温最低的地区,极端低温零下32.5℃,冰封期4个月,冰层厚度达80—100厘米,年平均降水量356毫米、蒸发量1309.7毫米——如此干旱、冷寒地带,是有“鸟中大熊猫”“荒漠精灵”之称的遗鸥的“孵化器”。
2004—2011年间,红碱淖作为重要遗鸥繁殖地,聚集了全世界遗鸥已知数量的90%。其中,2010年,在红碱淖繁殖的遗鸥7708巢,改写了全球遗鸥数量的文献记载。2023年,湖心岛上的遗鸥繁殖巢4980个,成鸟和雏鸟数量达到2.2万只,是全球已知的最大的遗鸥夏居地。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在遗鸥的原址附近。这里距红碱淖湖岸线仅数百米,被樟子松、臭柏等人工林簇拥,当然包括很多耐盐碱植物,比如菹草、莎芦草、沙柳、沙蒿、荇菜、水毛茛、芨芨草、沙刺和花棒等。
2024年4月7日,我来到红碱淖保护区,首先到湖边瞭望,看到3只遗鸥和2只黑翅长脚鹬正在悠闲徜徉,附近还有1只棕头鸥在觅食。我激动极了,第一个电话打给王中强:“小王叔叔,我看到遗鸥了!”
王中强与我的父亲有数年同事之谊,他是一名鸟类专家、野生动物摄影师,退休前为榆林市野生动物管理站高级工程师。
“大约多少?”
“湖心岛上有3只,湖边有2只。”我是认真数过的。再说,仅有这几只,是不难数清的。
“哈哈,你说得太悬殊。按往年的情景,现在回到红碱淖的遗鸥应该在1000只左右。它们应当正在来红碱淖的路上!”稍顿数秒,他又道,“你在湖边等,我来看遗鸥,也看你!”
站在湖边注视湖心岛的,还有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肖红。偶遇肖研究员,成为我红碱淖之行的幸事。“不算幸运,自从在这里发现遗鸥,每年的4—8月,它们就一直这里。2005年以来,我也一直这里。”肖先生的声调,就像3月的微雨和4月的微风,满是对湖中水鸟的关爱。
24年前,王中强在红碱淖发现遗鸥活动,对陕西省的野生鸟类种群保护产生巨大影响。肖红研究员暂别省会城市西安,将事业和关爱移到风沙横走的红碱淖,俨然是保护区的一名在编职工,直至霜染双鬓,成为目前红碱淖湿地和遗鸥研究保护领域不可或缺的另一位专家。
我能在初到红碱淖、刚看到遗鸥之时,就得以向肖研究员请教,原本就是幸运。另外让我感动的是,天黑前,王中强从130公里之外赶来:“我不放心,特意来眼见为实!”王肖二位专家齐聚,使得我有幸聆听陕西省内的两位遗鸥专家关于榆林鸟类的观点交织及学术探讨,内容主要涉及遗鸥——“高原上最脆弱的鸟”的研究进展、保护工作借鉴、目前存在问题以及展望。
作为在场的唯一听众,聆听两位专家回顾桃阿海子和红碱淖等湿地的遗鸥繁殖的曲折,探讨其他的繁殖地可能存在的问题,多次涉及学术争议,对我来说,是又一场学术报告。
20多年来,因为关注遗鸥,肖王二人的友谊不断升级,从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到皆已霜染双鬓。哪里发现遗鸥,俩人就不约而同地前往,或不约而同地相会在那里,在双猫头、盐池、康巴诺尔、塘沽等地,留下二人颇多探讨、追鸥的身影。由于研究工作的日常需要,肖红学会了划船;为了高效地“追”遗鸥,王中强学会了驾车。
“今年,繁殖巢会怎样动态变动呢?”王中强眯着眼,像一只遗鸥双脚蹬水面、一头扎进湖面的瞬间。
肖研究员道:“王老,4980与4990,有区别吗?这样的区别,有意义吗?”似有质疑之意,却感到质朴和真实,如遗鸥这种在全球范围里极少数沿着纬度线迁飞的候鸟一般特立独行。作为老朋友,出自科学家之口,并无嫌隙。遗鸥是候鸟,只选择沙漠淡水湖的湖心岛作为繁殖地。当条件不满足时,会放弃繁殖地,重新寻找。就像它们将红碱淖作为繁殖地前,桃力庙-阿拉善海子和泊尔江海子曾经是其夏居地。近年,在宁夏、内蒙古、河北等地发现新的遗鸥繁殖地,这样的局面,令人欣喜。
作为宏观生态学家,不仅关注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平衡,也着眼局部趋势。肖研究员反对投喂影响遗鸥种群的日常行为,但他支持通过入湖河流治理、湖泊补水、红碱淖湖心岛生境等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肖先生在研究水鸟生态领域成就卓著——他就像一只低调的、从繁华的闹市遗落在风沙草滩上的遗鸥,所以才对遗鸥的需求如此感同身受,“当年,王老作为爱鸟事业的主管官员,助我在红碱淖的工作中顺利起步。对于红碱淖湿地和我的事业,王老初心不改,可钦可敬!”
专程为鸟而来红碱淖的我,自然要领略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红碱淖是如何维持“遗鸥孵化器”状态的。4月9日,王中强带领我沿红碱淖的湖岸线环湖一周,行程48公里。我切身体会了红碱淖湿地的外延和内涵,领略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质感。这里属于风沙草滩区,由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定和沙盖黄土梁峁及其大小不等的海子、洼地(滩地)组成典型的黄土梁峁地形地貌。红碱淖周围有刘家海子、宫泊海子、乔家海子、马家海子、曹家海子和贺家海子等,与“大海子”红碱淖交相辉映,是众多野生鸟类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地。在广阔的草滩沙地上,向湖心岛望去,粗略估计,我看到的鸟超过20种,其中遗鸥超过1000只。
此次环湖之旅,还修正了我对河流及功能的认识。小王叔叔依次指给我庙壕河、尔林兔河、七卜素河、蟒盖兔河、松道沟河、札萨克河、木独石梨河。这些河都不宽,7条河的宽度全部加起来,也达不到黄河和长江的任何一条一级支流那种“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气势。然而,在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生境下,每一条细小之溪,甚至每一滴水,都弥足珍贵。遗鸥便是这一类脆弱生态系统的伞护种、探测器。
我此行的收获,是基于王先生和肖先生多次考查的积淀。
在尔林兔镇的一个食堂吃饭,聊起海子里的遗鸥,老板道:“对淖子里的水鸟来说,无论多‘高大上’的口号,都比不得往海子里注水来得实际!”
老板娘道:“我们神木人,不跟海子里的鸟争一滴水!”
“神木人不差钱!”这是近年来陕西人的共识。2018年,红碱淖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榆林境内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神木市的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多措并举增加入湖水量,对神木境内的主要汇水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协调内蒙古境内的札萨克水库每年向湖内补水,采取人工增雨措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湖心岛面积和遗鸥繁殖种群基本稳定,红碱淖湿地湖心岛面积和遗鸥繁殖种群保护项目被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40年前,我在陕北度过青少年时代。那些年的榆林,风飞沙走、流沙吞羊群不是传说。参照40年前的榆林印象,我竟然没有看到一片童年印象中的裸露沙地。飞沙,真的被锁住了,难道因此换回遗鸥的入住?
离开红碱淖时,回看湖面上,只见水天一色,湖心岛上鸟头攒动,热闹非凡。遗鸥已呈翔集之势,与棕头鸥、鸥嘴噪鸥等“本家”及反嘴鹬、黑颈鸊鷉、白琵鹭、苍鹭、草鹭、灰雁、绿头鸭、翘鼻麻鸭、绿翅鸭等同域伴生鸟共享湖面和湖岸。在北宋杨家将故事的发生地,红碱淖正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巨大生态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大漠明珠、鸟类乐园。
“随着大量遗鸥陆续从越冬地飞来,选择湖心岛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红碱淖将迎来热闹、温馨的夏季!”保护区管理局宣传科科长郭小平说。
无论2024年的遗鸥繁殖巢为4970巢、4980巢、4990巢,都不影响红碱淖湿地作为遗鸥的重要繁殖地,为在此繁殖和过境的鸟类提供满满的爱!(曹庆)